
有个心理学实验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后背发凉非凡策略。
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找了一群普通人当“教师”,让他们给隔壁房间的“学生”做测试。
学生答错一题,“教师”就得按开关电击对方,电压从15伏一步步加到450伏。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实验前,精神科医生都预测,顶多1%的人会狠心把电压加到最高。
可实际结果呢?三分之二的人都按到了450伏的极限开关。
这些人里,有人紧张得发抖,有人说话都结巴,甚至有人笑出了神经质的样子,但没人敢停下。
后来不少学者重复过这个实验,结果几乎没差别,跟性别、种族都没关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结果打破了很多人的固有认知。
本来以为品行操守是刻在骨子里的,后来发现情境才是隐形开关。
情境才是品行操守的隐形开关还有个针对神学院学生的实验更有意思。
研究人员让学生从一栋楼走到另一栋楼做报告,路上安排了个“摔倒求助的人”。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部分学生要讲“好心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另一部分要讲找工作的技巧。
按常理说,讲助人故事的学生肯定更愿意帮忙吧?可事实恰恰相反。
真正决定他们帮不帮忙的非凡策略,是有没有时间。
时间充裕的学生大多会停下,赶时间的基本都匆匆路过,压根没把“道德感召”当回事。
这让我想起平时上班赶地铁的场景。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要是快迟到了,别说路边有人求助,就算脚下有张百元大钞,可能都没心思捡。
可要是周末悠闲逛街,看到别人有困难,大概率会搭把手。
这不是说我们品行不好,而是情境的压力会悄悄改变行为选择。
其实不止品行,我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也特别不准。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不少大学教授觉得自己的水平比同事高,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都觉得自己以后能赚大钱,跻身人群前列。
职场里也一样,大多员工都觉得自己的工作表现比团队平均水平强,可实际上哪有那么多“优秀者”?
我自己也犯过这毛病。
刚工作那会,总觉得自己能同时搞定好几个项目,结果最后哪个都没做好。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后来才发现,我们总爱高估自己的能力,还爱美化自己的过往。
比如想起高考成绩,总觉得比实际高几分,说起孩子,总记得他们早早就会说话走路。
这背后其实是大脑在“作弊”非凡策略,为了维护我们的自尊,会悄悄修改记忆。
尼采说过,记忆会向自尊屈服,这话真没说错。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认知失调:我们都爱为自己找借口更有意思的是,当事实和我们的信念冲突时,我们不会反思自己,反而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
这种心理就是认知失调。
有个极端宗教组织曾预言,某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信徒们会在20日晚上被飞碟接走。
不少信徒信以为真,辞了工作、卖了家产,就等着被接走。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结果到了20日午夜,什么都没发生。
换作普通人,肯定会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可这些信徒没有,组织领导人说,是他们的虔诚感动了上帝,拯救了世界。
没想到,信徒们居然都信了,还主动上街拉人加入组织。
这听起来很荒唐,但生活中类似的事不少。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比如有人买了一款不好用的产品,不会承认自己买错了,反而会找各种理由说产品其实不错,职场中犯了错,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己,而是怪任务太难、别人不配合。
本来想,人之所以进步,是因为会反思。
后来发现,反思其实是件反人性的事。
我们总愿意相信自己是对的,错的都是别人或者环境。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就像美国大法官说的,你没法和一个瞳孔里都是不信任的人争辩,偏见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
了解了这些人性特点,其实对我们的生活挺有启发。
对待别人,真没必要轻易考验人性。
人性本来就经不起考验,与其纠结别人的品行好不好,不如多看看他们所处的情境。
对自己,也别太自信。
别人会偷懒、会失信,我们也一样。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人性里都有追求私利、想即时满足的欲望,这没什么可羞愧的,关键是学会克制。
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合作,也别光看人品或者过往信誉。
过去的行为不代表未来,情境变了,人的行为可能也会变。
由此观之,人性并非纯粹至善,亦非全然至恶。它宛如复杂的谜题,善恶交织,难以用绝对的标准去定义,于混沌中展现着独有的幽微与深邃。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它更像一块橡皮泥,会被认知偏差、情境因素、自我辩护悄悄塑造。
我们不用对人性失望,也不用刻意美化它。
读懂这些底层逻辑,学会宽容别人,正视自己的弱点,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关系,才能在复杂的人际互动中少走弯路。
毕竟非凡策略,认清人性的真相,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更好地相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